雅昌首页
求购单(0) 消息
马一鹰首页资讯资讯详细

【评论】艺术是人类超越现实的一种虚拟的实现形式——马一鹰访谈录

2010-10-20 11:24:10 来源:艺术家提供作者:
A-A+

  90年代初期,马一鹰以他的黑陶作品《印象》系列被陶艺界称为“开中国现代陶艺先河之经典作”,使他一直以来成为中国陶艺圈重要艺术家之一。

  2000年以后经历练、沉修他开始进行影像、影像陶艺的探索与油画创作,从而进入到一个新的艺术高度。

  2009年起他自觉地肩负起“让中国抽象艺术真正崛起”之使命,并为之付出诸多实际性推进行动。

  关于创作

  《未来指向》:20年前的中国陶艺界,“现代陶艺”意识应该处于刚觉醒或是未觉醒状态,而您在1990年就创作了一大批非常前卫的黑陶作品《印象》系列,在当时肯定引爆了许多人的眼球;据说直到2000年您的院长杨永善还说过:“〈印象〉系列到面前为止没有人能超越!”这样的话。能否谈谈陶艺创作情况以及转向油画创作的心路历程?

  马一鹰:说到这里,很有意思。可引发了一系列尘封记忆和回想起影响艺术生命的几个主要老师、兄长,我从心底里感激他们:首先是从启蒙老师萧也那接受的素质教育、阅读的大量书籍;再就是从隔壁邻居李路明兄那接受的现代艺术思潮、西方艺术信息、典籍;还有指导老师陈进海“拍案叫绝”的赏识、鼓励、拔高;最后就是学院领导的接纳、认可、肯定。记得《印象》系列还在山东工厂时陈老师的心里一直很忐忑,不知道运回学院后的命运,直到有一天他告诉我学院领导很欣赏,准备集体参观。因为当时是特殊时期(‘****’后第一年),象“鬼”一样的大堆形体很害怕被人误会成“政治影射”。

  说到油画创作,其实1990年冬刚毕业时就在呼家楼画了一大批单色作品。当时李津兄称之为:“大有董源意境”。

  相对于陶艺和雕塑来说,油画的表现力更强,表现的世界更宽广、更大、更自由,我一直想进入更大的世界。

  《未来指向》:请简单解读一下您的陶艺和油画作品。

  马一鹰:神秘文化一直是我最感兴趣的,佛教对我影响也很大,我很多时候都处在一种对未知世界的沉思、感悟状态之中,所以我很努力地试图用绘画这种形式去表现一种恢宏、博大、空渺、神秘的幻境。

  陶艺《印象》系列有很浓郁的原始艺术感,野性、神秘是它的特点。《禅·界》系列的造型和纹饰是从泰国、印度等国的佛教建筑中演变而来,把宗教建筑的造型揉入陶瓷器皿中可能还没有第二个人这样做过,因为对佛教的兴趣,所以我要表现的是一种崇高感、独特感。《无·有》系列,是我当时研习《禅宗》,努力表现一种有即是无、无即是有的境界。《绮·娜》系列,是对宫廷雕饰富丽、奢华的留恋,要表现绫纙纹饰加身、富贵逼人的舒悦之感。《新印象》和《无极》系列是一种大胆的尝试,要表现一个大的神秘世界和幻境,并且揉入了现代的语言。

  油画《飘逝的庄园》、《飘逝的记忆》系列是对自己过去身世的留恋和追忆,以及为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,但不是因循守旧而是大胆创新,用的是中西文化融合的表达方式。

  《未来指向》:创作原则是什么?

  马一鹰:五代、宋时期的山水画意境是我一直很热爱的,很多艺术家都在学习当中,但是能超越的没有几人,所以继承他们的艺术精神和艺术深度,并且用西方的一些观念融合中国的意境,用东西方文化、古代现代的观念融合来实现某种程度的超越是我们应该努力的。

  《未来指向》:您作品和当下这样一个火爆的时代是怎样一个呼应?

  马一鹰:我作品的总体基调是宁静、恢宏、飘渺、幻觉意味,不管是以前的陶艺,还是现在的油画,都统一在这种意味中。之所以追求这种意味,首先是自己心灵深处需要这种状态,我喜欢这种感觉。从作品的社会审美价值层面要求看,我们生活在一个没有理性、大多数人的灵魂都在燃烧的社会中。在这样一个精神状态群体里,艺术作品应该成为一种精神营养品、灭火剂,不可再去火上浇油。在观赏者面对我的作品时,可能会慢慢安静下来,进入滚滚红尘之外的一种境界。

  《未来指向》:最喜欢用什么方式获得灵感?

  马一鹰:沉思、独处是我最佳的创作状态,我在创作时基本上是一种“和尚”状态,几乎与世隔绝,这么说我一点都不夸张,所谓“和尚”状态就是一种精神超越状态,从所有的世俗欲念中、甚至是自我中超越出来,与天地古今融为一体。在创作过程中所有世俗的杂务全都抛下,就连基本的生活起居都是简之又简。

  《未来指向》:有人说您的作品是“抽象表现主义”,用笔触和画面来表现情感,您怎么认为?

  马一鹰:我对自己的作品是这样感受、理解的:

  或热情奔放、或安宁静谧,密布画面、纵横扭曲的线条传达出一种不受拘束的活力、随心所欲的运动感、无限时空的波动以及其内在的力量。画面中有一种“暧昧”的空间:大部分的笔触悬浮在表面的后方、悬浮在被有意压缩了的、被剥夺了透视关系的空间之中,前景与后景相互渗透,在人的视觉当中跳来跳去。

  在作画过程中,理性的力量总是起到作用,试图平衡意识与非意识,在自由表达和保持一定的画面构图之间做出协调。画面的每一个笔触似乎都是在怀着依恋之情回忆着自己的“飘逝”时代,色彩也因此简化成了黑白二色。

  《未来指向》:您的作品能让我感受到“禅意”,您对“禅”是否有独到的见解?如何理解“不立文字、见性成佛。”?

  马一鹰:禅就是自然而然,禅与大自然同在。衣食住行、行住坐臥,本來就是禅。

  用慧眼来看,大地万物皆是禅机,未悟道前看山是山,看水是水;悟道后,看山还是山,看水还是水;但是前后山水的内容不同了,悟道后的山水景物与我同在、和我一体、任我取用、物我合一、相入无碍。

  所谓的“不立文字、见性成佛。”是指:只要体会佛经精神,不需要累世修行、不需要布施财物、不需要麻烦的宗教仪式,思想上接受佛教的世界观就可以成佛。佛出世的本意,不是叫人修成佛,是叫人不要迷失了自己本来是佛,人原本就是佛,不要修,修成的佛会坏。真正的佛是离不开日常生活的,离开生活就没有真正的佛。要从生活小事做起,在生活中时时自觉、时时自律、然后事事心安……

  关于艺术

  《未来指向》:您对“艺术”这个概念是如何理解的?

  马一鹰:艺术产生于人类超越现实的心灵需要,艺术世界就是在现实之外虚构一个大家梦想的境界。不敢设想,人类如果没有艺术,生命、精神将会是一个怎样的状态。艺术是什么,怎么解释艺术现象,这个问题已经争论了几千年,说法五花八门,莫衷一是,不过我个人还是比较赞同“艺术是人类超越现实的一种虚拟的实现形式”这种解释,换句话说就是“艺术是人类的一种梦想形式”。

  人类凭借虚构的艺术世界消解现实中的非人们向往的消极状态,将人的精神或灵魂提升到我们向往的境界中;这里的提升是一种超越,就是在生活之外或生活之上看生活;艺术状态中的看由于渐时忘了功利性,是一种纯粹的看;正好象庄子梦中不知到底是他是蝴蝶还是蝴蝶是他,只是感觉到一种脱离了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限制的自由与超脱;我们如今把这种境界称为审美状态。另外,艺术也是一种表达,一种对世界的感悟、理解,甚或是预言性的表达;从表面看,艺术是由各种形象、形式所构成,但这形式里面可深载着艺术家对世界、人生意义的思考,一个废墟场景的表现意味着人类的追求及人类文明的无意义。

  任何一种表现手法的艺术作品,从审美功能角度看,都是超现实的,即使是超级写实表现手法的作品,当它一进入欣赏状态时,进入艺术语境时,它原来现实中的状态和意义就改变了,最现实的东西到这时也成了超现实的东西。从语言学角度说这叫“语境决定词的意义”。从这一观点出发去看各种艺术现象,就不难理解现实生活中一个很平常无味的事物,一旦进入到艺术作品语境中,就变得很有意味,因为我们在欣赏过程中已经不把这事物看做是现实的了,而是加以想象,放到想象语境中。只有艺术中所虚构的情景才能使我们超越现实、进入梦境、得到精神上的慰藉。

  《未来指向》:觉得什么样的“艺术”才能称为“先锋艺术”或“当代艺术”?

  马一鹰:我理解的先锋艺术是在反思传统文化、汲取传统文化精华的基础上加入现代人的观念,以一种不同于前人的表现手法和形式所表现出来的艺术作品。说来说去,还是一个继承与发扬的问题。另外我个人认为先锋艺术首先应该是思想的先锋,先锋艺术应该站在社会思想的最前沿,对社会作本质的艺术思考,一味空洞没有思想地追求怪异、西化不是真正的先锋艺术。每一个时期都有每个时期的先锋艺术,有历史局限性、阶段性,后人再看我们现在的先锋艺术,他们会不觉得的,就象我们看先人的先锋艺术一样不觉得。

  《未来指向》:什么样的艺术作品最能感动您?

  马一鹰:反映人类心理、表现社会心态,让个人情绪和人性等诸多领域呈现出自由、深刻的状态,就如同艺术家自身存在于矛盾中一样的作品充满了魅力。中国艺术和哲学都是诗化的文化,赵无极得其精髓,在西方现代主义抽象绘画历经表现主义、构成主义、超现实主义后显得疲备困顿时,他以东方人特有的智慧,在西方画坛上得到认同,他抽象抒情主义绘画中的“气场”——东方诗境,给那儿注入了一股清醒空气。所以,谈文化传承,局限于图像、图式是远远不够的,而应着重于精神的光大。他的作品中有很多的中国水墨画的味道,又有木刻、版画的线条感,注重光和线条的运用,具有更多的东方的特点。他曾经说“我的创作源泉在中国,本身骨子里的东西还是中国人的,这应该是最重要的”,我很认同,他的作品很能感动我。

  关于抽象艺术

  《未来指向》:我发现,自2009年上半年以来,您一直在不断地围绕“抽象艺术”做相关活动写相关文章。能否谈谈您理解的“抽象艺术”?

  马一鹰:抽象艺术家们想做的就是寻求一种摆脱具体形象与意义的表现方式。应该是由来源于主观心灵的绝对形式而组成艺术作品的,所有表现力都起源于形式,艺术品的形式本身就是其内容,抽象艺术使绘画摆脱文学的影响,不再依附于故事情节、戏剧题材和宗教道义,而还原到绘画语言本身——“纯化的形态,或结构、形态自觉的艺术”。在这种艺术中图中形体什么也不是,什么也不代表,它不必依赖与具体的形态或形象,也引不起任何回想,但它却与音乐相类似,产生出同样的感情效果。

  康定斯基、马列维奇与蒙德里安等从平面走向了立体,从探索纯形式的研究一步步转向将形式与空间、材料、构造相结合起来的研究道路,那就更是将这种艺术形式推向全新与极致。

  理性的抽象主义其实代表了其形式探索的一个极致,同时也是现代主义绘画发展的必然结果:反描摹客观物象、摆脱客观物象的束缚来达到一种形式自律,是表现精神世界的一种内在需要,色彩与形式的和谐,必须以触及人类灵魂的原则为唯一基础。

  抽象世界步骤中的第一步是先排除“空间的幻觉”,保持平面,把它作为观念中的平面,与空间同时来利用,迫使观者忘掉自我,溶于画面内。

  强调纯粹的感觉,而这种感觉需要超越一般的视觉经验,必须依赖心灵才能达到这种“形而上”的精神世界……

  《未来指向》:严格说来,“纯粹抽象”是与“文化”对立的。

  马一鹰:艺术家选择抽象绘画,实际上也意味着选择了“反叛”。抽象艺术是对传统绘画模式的背叛、是对官方主流审美趣味的拒绝,这些都使抽象艺术增添了一种精神的附加值——反主流的边缘身份,也正是这种边缘性的身份增加了抽象艺术的前卫特征。不管从哪个角度来看,抽象艺术都不是一个艺术问题,抽象艺术本身是否纯粹、抽象艺术的构成与表现、抽象艺术的教育与实践等等都不重要。

  《未来指向》:我拜读过您的“人类艺术的最高境界是抽象艺术——‘抽象艺术’系列专题讲座”,为什么提出“人类艺术的最高境界是抽象艺术”这一观点?

  马一鹰:我不是这一观点的提出者,是力挺者。这是李旭2009年12月7日在“全球语境下的当代艺术判断——方力钧‘时间线索’研讨会”上的言论。我当时在场,听完后很震撼。以下是个人的理解、力挺的理由:

  人类是不断进化的。这里所说的进化不仅是指人的物质躯体的进化,而是整体地进化,包括精神和对宇宙环境的意识方式,这种进化状态从宗教的角度看可表述为向“精神性”、“神性”回归。

  人总是在不断地超越自己,越到后来越接近“神”的精神状态;当人类的思想、意识方式更上一种高境界时,我们现在意识不到的、理解不了的神秘的东西都能得到反应和理解。

  随着人的精神、意识的不断进化,势必有一种适应或反应这一精神、意识境界的艺术形式产生,一种专门表达前人感觉不到的精神状态的形式、一种表达对宇宙精神的神会和领悟的形式——抽象艺术产生;这种境界中的抽象艺术是对已有的抽象艺术的超越和发展,抽象艺术就是一种适应人的进化、表现精神的最佳艺术形式。

该艺术家网站隶属于北京雅昌艺术网有限公司,主要作为艺术信息、艺术展示、艺术文化推广的专业艺术网站。以世界文艺为核心,促进我国文艺的发展与交流。旨在传播艺术,创造艺术,运用艺术,推动中国文化艺术的全面发展。

联系电话:400-601-8111-1-1地址:北京市顺义区金马工业园区达盛路3号新北京雅昌艺术中心

返回顶部
关闭
微官网二维码

马一鹰

扫一扫上面的二维码图形
就可以关注我的手机官网

分享到: